山东学子三下乡:文旅筑梦寻乡习 椿树沟里探美味
(通讯员武菡周东杰)7月22日,曲阜师范大学文旅筑梦队围绕临沂市蒙阴县椿树沟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展开调研。椿树沟村采摘项目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全村有板栗、桃园、核桃等400多亩林地,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除此之外,煎饼是沂蒙山区民间传统家常主食,也是久负盛名的地方土特食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煎饼制作也成为了椿树沟景区的一个标志性产业。
图为调研队队员在采摘园合影。通讯员徐晓轩摄
走进桃园农户家,展望未来新征途
“咱这村里采摘园种的桃树可都是咱自家种的、自家吃的,从来没打过农药,绝对绿色健康!村里大概有80亩采摘园,收成好的时候亩值产能卖到两万元多,乡镇政府和村民们就想把这桃子变成椿树沟村的特色农产品,早点让村民们过上富裕的日子!”采摘园园主向队员们讲到。
图为队员在采摘园进行采摘体验。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徐晓轩摄
随后,队员们与桃树种植户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到本地桃树多采用人工种植的方法,种植技术成本较低,主要有产量受天气影响较大、销售途径单一,营销宣传意识淡薄等问题,仅有少数农户利用新媒体进行线上宣传、销售。
针对此类问题,乡镇政府与本地农户共同探索新出路、寻求新发展。政府为当地农民提供种植技术与理论支持,当地农户也逐步开始增加销量方面的尝试,一是吸引游客来椿树沟景区游玩并进行桃树采摘,二是与当地电商平台进行合作,扩大市场销售份额,三是加工生产相关副产品,增加桃子的附加值。
寓教于食赋内涵红旅之乡识煎饼
秉着对煎饼文化的向往之情,下午队员们探访了当地煎饼文化博物馆。一入馆,热情的讲解员就为队员们深入讲解了煎饼与沂蒙的历史渊源:革命战争时期,沂蒙山区家家户户烙煎饼做军粮,拥军支前;如今,时代又赋予了煎饼新的内涵,作为小有名气的“红色食品”,成了沂蒙红色史诗中一个靓丽的音符。这些从先民那里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留存着当地父老乡亲共同的回忆。工作人员的讲解给队员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撼,让队员们感受到当地红色历史的文化气息与特色美食的独特内涵。
图为煎饼博物馆工作人员为队员们讲解。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徐晓轩摄
紧接着,实践队员们来到了《舌尖上的中国2》的拍摄地点,在这里,队员们观摩了煎饼的制作工具与完整过程,对煎饼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基于尊重历史、传承文明和发扬民俗文化的历史担当,队员通过各种途径,全力查找、筛选、归类,从煎饼的历史沿革、文化习俗、红色史诗、舌尖上的椿树沟等四大板块,再现了煎饼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
图为《舌尖上的中国2》拍摄地点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徐晓轩摄
“这两年乡镇上的旅游合作社发展的不错,不少村户们利用自家庭院开起了农家乐,也带动了椿树沟旅游业的发展,来这里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采摘园的收入也正逐年增加,采摘园未来的发展势头很旺。”当地负责人激动地向队员们讲到。当地利用网络平台扩展营销渠道的方式,最终确立了以特色产业、旅游产业有机融合为椿树沟村未来发展的预期目标。在党的富民政策引导下,椿树沟村正按照市、县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立足自然生态环境,挖掘历史、民俗文化,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和民俗旅游,力争将椿树沟打造成省内外乃至全国知名的“世外桃源、人间仙境”。
通过调查,队员们深入了解了椿树沟的采摘园与煎饼文化,感受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深刻理解了文明只有源头,没有尽头的内涵。当今的椿树沟人正紧握文明的接力棒,无论是旅游业与采摘园的结合,还是煎饼文化的习俗传承,都体现了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时代精神。展望未来征途,希望当地村民能以发展果蔬采摘与煎饼文化为主,找寻自主创新之路,真正实现脱贫致富,打赢脱贫攻坚战,过上富足美满的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