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武玉林:扎根乡土擦亮调解“金招牌”


在沂水县院东头镇,提起人民调解员武玉林,乡亲们都会竖起大拇指:“有纠纷,找老武!”这位年过花甲的共产党员,二十余年如一日扎根基层,以火热的心肠、公道的作风和专业的素养,成功调解矛盾纠纷2600余件,调解成功率高达99%,累计调解金额1800余万元。他不仅是群众信赖的“贴心人”,更以实际行动擦亮了人民调解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金招牌”。他所在的“玉林调解室”,正是这块“金招牌”最闪亮的注脚。


调解工作千头万绪,农村矛盾尤为复杂。面对每一次求助,武玉林同志都有求必应、从不推诿。他深知“纸上谈兵”不如“现场把脉”,处理纠纷必定亲临一线。特别是涉及土地等疑难问题时,他善于汇集民智,邀请村里的老干部、老党员共同“会诊”,抽丝剥茧,析法明理,直到当事人心服口服,矛盾圆满化解。仅今年以来,他就与村干部、党员一道成功调解纠纷70余起,其中22起属于重大疑难纠纷。“真情服务、为民分忧、为民所亲”是他最朴素的信条,也是他赢得群众由衷赞誉的基石。


作为一名人民调解员,武玉林作风正派、处事公道、甘于清贫,始终坚守在农村一线。2015年底,老伴进城帮儿女照料孩子后,他独自在村生活,常常是“冷一口、热一口”匆匆果腹,转身便又投入到走村串户、化解矛盾的工作中。永富庄村王、李两家因宅基地边界积怨已久,老武接到申请后,不偏听偏信,实地走访、查阅原始地契、测量现有地形,依据历史凭证和现场事实,耐心释法说理,平衡双方诉求,最终促成双方在公平合理的界线上达成和解协议,多年矛盾化解。这份务实的坚守,使他成为当地家喻户晓、深受信赖的“公平秤”,也赢得了纠纷双方的信服,都愿向他倾诉心声、寻求公道。


随着时代发展,矛盾纠纷日益复杂化、法律化。武玉林深知,仅凭热情和经验远远不够。他主动学习“充电”,常翻法律书籍,积极参加上级司法行政部门组织的法律培训,不断用专业的法律知识武装头脑。遇到疑难法律问题,他虚心向律师、同行请教,确保调解工作依法依规、有理有据。在处理房屋拆迁、土地补偿、宅基地等复杂敏感问题时,这把“法律尺子”让他调解更有底气、结果更经得起检验。他深刻认识到:“人民调解员调解的是矛盾,调顺的是民心,调稳的是根基。”他用二十余载的默默耕耘与无私奉献,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的蓬勃生命力。“金招牌”闪耀的是对群众的赤诚之心、对公道的执着坚守、对法治的坚定信仰。
中共临沂市委政法委员会
融媒体中心出品

打开抖音
扫码关注“临沂政法”抖音号







